第741节(2 / 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而王淦昌的物理直觉相当强,他看到博特的结果后,立马就觉得铍射线肯定不是射线,因为γ射线穿透力再强,也不可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。最主要是他发现了博特实验的漏洞:博特团队使用的检测器是盖革计数器。
  王淦昌估计,如果使用云室来检测,就可以更好地分析这个射线的性质——这是完全正确的方向。
  可惜历史上,在王淦昌向导师迈特纳提出想用云室作为检测器研究铍射线时,迈特纳拒绝了,而且是两次申请都被拒绝了。
  此后的两年,法国的小居里夫妇也很接近中子的发现,不过他们同样认为这种射线是电磁波。
  就在小居里夫妇公布研究成果的一个月后,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查德威克用云室重复了当年博特的实验,从而发现了中子。
  在知道这件事后,迈特纳很遗憾地对王淦昌说:“看来是我们运气不好。”
  王淦昌为此抱憾终身。
  李谕当然不会让这件事重演,这不仅仅是王淦昌的个人荣誉,对于中国科学事业的激励作用也极大。
  ——
  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。
  李谕见到了王淦昌,闲聊几句,提到博特的实验后,王淦昌果然表达了自己的无奈:“只需要稍作改进,用不了几个月,就会有大发现。可惜实验室我用不了,没有导师给予的权限。
  李谕试探道:“你很有把握?”
  “不敢说,”王淦昌说,“但大差不差,起码能据此写一篇博士毕业的论文。”
  李谕笑道:“你才刚博士第一年。”
  “我来了这里才知道,年纪轻轻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不在少数。”王淦昌谦虚了一下。也确实,“00后”那三位现在都成大佬了:海森堡、狄拉克、泡利。
  李谕摸了摸下巴:“不如申请回国半年,我可以提供全套的实验器材,说不定能够得到成果。
  “回国?”王淦昌讶道。
  李谕说:“如果你有成熟的想法就没问题,大同大学的实验室条件一点都不差。”
  王淦昌说:“不知道导师会不会同意。”
  “无妨,”李谕帮他打消疑虑,“只是半年,而且博士阶段本来就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,到时候载誉而归,不仅博士能毕业,还能继续做做研究和学习。
  但柏林大学这边……“王淦昌毕竟年轻,不敢得罪那些大佬。
  李谕笑道:“有我哪,他们不敢不卖我面子。”
  这句话太霸气了,王淦昌自然知道李谕在科学领域什么地位,有他撑腰,柏林大学绝对不敢说啥。
  王淦昌说:“那么我去给导师请个假,把这周的几个任务做完,就可以动身。”
  “不着急。”李谕说。
  现在他们不缺时间。
  ——
  王淦昌处理自己的琐事时,李谕在柏林大学又见到了爱因斯坦。他刚刚参加完一场和平主义者聚会,与罗曼·罗兰一起回到了柏林。
  “爱因斯坦先生,罗曼·罗兰先生。”李谕打了声招呼。
  爱因斯坦放下手中的烟斗:“可惜这场和平聚会没有院士先生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